拥抱瞬间 ——从伦敦奥运看“临时性”建筑
“Port able Bu ildings ” in London Olymp ics
自2000年悉尼奥运与2004年雅典奥运后,公众对奥运场馆的期望就不断升高。在北京奥运的巅峰后,伦敦自然感受到巨大压力,那么如何才能办出风格不同的奥运?
Populous建筑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伦敦奥运主场馆设计师Rod Sheard选择了以解决缺憾为切入口。他注意到上述城市的奥运场馆尽管让人惊叹,但在赛事结束后的经营状况皆面临挑战的现实。“这很好理解,以田径赛事为例,任何一个大型商业体育场馆都无法以田径赛事实现永续经营——要在平时卖完两万五千个观众席位,田径赛事肯定不是首选,但作为奥运场馆,又必须要考虑到田径赛事的需要。”他的思路是,与其改造不赚钱的运动,让这些运动变得更吸引人,不如改变场馆的设计本身。
而作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临时建筑——伦敦奥运会篮球馆设计方案的提供方,伦敦Wilkinson Eyre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Keith Brownlie与该公司负责中国项目的董事DominicBettison分享了运用灯光系统和新材料来设计“临时性”建筑的心得。
1. 奥运主场馆的观众席位从赛事期间的八万个一下子缩减为赛后的两万五千个,这能否说明你努力把“临时性”元素融合到这个永久性设施?
Sheard:我们一开始觉得变换这个场馆在赛事期间与赛后的功能性与组成的主意很酷,于是我们尝试做场馆的改装设计,例如可以拆除的墙、可灵活拆除或添加的座位数等。我们在做这个初始设计时克服了技术与预算的挑战,但问题是客户(注:即奥运交付局)不欣赏这个方案。于是我提出“拥抱临时性(embrace the temporary)”的概念,以临时建筑的角度来设计这个永久性场馆。过去人们一直对建筑的永久性存在迷思,这令建筑设计的思维固化,建筑师不得不遵循大量的条条框框,一旦打破这种迷思,就能发现临时性建筑能做到很多永久性建筑做不到的事情。在这个概念上更进一步,我们决定以设计一级方程式赛车的方式来设计这个主场馆——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各个部分都是由不同的团队设计,最后再组装到一起的。我们也选择这样做。举例说,设计场馆洗手间的团队就与设计场馆上盖的团队各自独立,各个团队的设计面世后,我们再将各个部件组装成你现在所看到的场馆。
2. 公众对此买账吗?
Sheard:这种设计不是常见的永久性建筑的解决思路,因此这个项目绝对与过去的奥运主场馆截然不同,这让公众在理解设计意念上花了不少额外时间。有趣的是,在设计方案公布后,BBC旗下的儿童频道CBBC做了个观众调查,当然是面向儿童的,结果显示这个设计在儿童中十分受欢迎。这表明年轻一代理解不是每栋建筑都需要是永久的、不可更改的,而应该还有一些建筑是可在拆解后重新利用的。
3. 这种临时性概念对今后的建筑会有何启发?
Sheard:我们才刚刚接触到临时性这个概念的表面罢了。例如我们在温布顿体育馆所使用的纤维上盖,是可以折叠的,这种技术在过去就没有,而科技发展令我们如今享有更多选择,这将有利于业界产生更多元化的临时建筑。问题在于,公众在过去只懂得评判什么是好的永久建筑,但对临时建筑却没有标准化和广为接受的评估标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会知道怎样的永久建筑才算漂亮,但临时建筑呢,如何定义其是否漂亮?
尽管存在观念改变的挑战,但接下来的世界杯、亚运等大型国际赛事也应该考虑一下,为了只举行一两周的赛事,是否应该背负永久建筑的包袱。一旦建筑是永久的,承办城市就要为这些场馆未来的经营方案作出详细得让人头疼的考虑。临时建筑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可以解决过去大型赛事场馆总是远离市中心、位于偏远市郊的问题,这源自市中心没有大型地块可供发展的现实。若使用临时场馆,市政广场、公园和公共绿地等即可变身为大型赛事场馆,观众毋须再进行耗时费事的场馆通勤。我们已经就临时性的概念与全球不少客户进行了接触,他们表达了各自的兴趣。这笔账谁都会算,为两个星期的使用兴建一个能容纳7万人的球场,似乎过于铺张。若采用我们的赛事与赛后双重模式,则可选择兴建一个只需容纳2万人的基本场馆,并具备在大型赛事举办时将坐席数扩展至7万个的方案。
4. 临时性建筑如何解决在外观上媲美永久性建筑的挑战?
Brownlie:比如灯光的方案,是有叙事功能的,当某一队领先时,场馆的灯光就会变得如该队的主色一般,随着灯光颜色的变换,即使不在场内观战的公众,也能得知比赛目前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要让灯光自场馆内透出来,同时又不能影响场内观众的观赏效果,为此我们不得不构思一个“盒中之盒”的方案。简单而言,就是营造两层膜,第一层将观众席笼罩在内,第二层置于第一层膜之外,灯光系统就架设在两层膜之间的空隙。
Bettison:这个设计方案的难处在于寻找合适的膜,这种膜既能让日间5%左右的阳光照进场馆以节能,又得在夜间容许灯光系统的颜色变换效果恰到好处地照亮外膜,令整个场馆产生朦胧的梦幻感。而且这种膜还不能太贵。最终我们终于找到一种合适的PVC膜。此外,我们还做了大量实验,最终获得目前泡泡状的外观,因为测试表明这样的外观最节能。最终效果,就是以节庆式的外观庆祝临时建筑短暂而辉煌的生命。
英国此次将奥运公园选在东伦敦,为此处创造了都市再生、更新的可能。Sheard也表示建设费用消耗最多的不是场馆建筑经费,而是用于都市更新基础建设、拆除清理的费用。东伦敦在二战后逐步形成为工业区,一幅地下充斥污染水道、头顶则布满高压电线的城市场景。奥运公园建设一开始就进行了一场不会被看见的工业土壤清洗工程,将大量的工业废土清洗干净,在干净的土壤上拆除200多座废弃建物,才开始奥运公园的建造。看著东伦敦改变的Sheard以曾受污染的利河(River Lea)为例,奥运公园整治受污染的利河,并重现绵延她清澈
的风貌,以往又臭又穷的区域,成功转型为观光游憩胜地。过去有人说临时建筑会使赛后缺乏奥运遗产,Sheard却认为,赛后遗产更应该是城市本身的更新。英国人希望伦敦奥运留下的遗产,不是继续造成老牌城市负担的加法实体建筑,他们希望留下的是东伦敦的复兴,更是以永续概念为核心的“减法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