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大师陈向京:中国原创力量的缔造者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   记者:邹锡兰  实习生:陈伟丰  意大利米兰报道

 

当地时间4月11日,2016年米兰设计周如期上映,在米兰大学,“阿叔”陈向京被众人围着,同时备受关注的,还有他带来的那几张椅子。

这几张椅子是陈向京个人工作室——京·设计旗下的[京逸]品牌推出的“大漆”系列和“船木系列”,前一个系列使用了大漆,配上鲜艳的红色,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与创新的致敬,后者是通过对船木材料的发掘利用,提醒人们关注生活中易被忽略的材料,重视环保理念。有意思的是,这些极具东方特色的椅子,在米兰大学欧式建筑风里,竟毫无违和感。

“在过去的三十年,我非常有幸的能够和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一起成长,见证并经历了整个行业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从模仿到创造,从固步自封到开放包容的成长过程,就像京设计这次展览的主题‘须弥藏芥子’一样,三十间社会环境和设计观念的变换,从我们团队的几个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陈向京在米兰的演讲中说道。

从1月份的科隆展到如今的米兰。陈向京把这些产品当成了载体,他希望向国际展示中国的原创力量,讲述真正的中国设计,传递东方的精神文化。

令人惊艳的中国原创

与陈向京一起创建[京逸]品牌的是广州番禺宏远家具厂。过去,宏远家具一直为澳洲、意大利等国外的设计师做贴牌生产,这次宏远家具选择陈向京,是对于国内原创设计的期待与支持,同时也希望有一些中国设计师的东西出来,能够引领国际上的时尚品牌,能够作为国内的高端品牌走出来。

由于中国设计在复制、抄袭方面的能力“非凡”,因而一直被国际所“忌惮”,米兰设计周的主场更是不愿意让中国人进入参观。为了避免国际市场的这种刻板印象,陈向京放弃了中国设计馆,选择在米兰大学展览,与众多国际品牌同台竞争。

开展第一天,大漆系列家具就迎来了意大利的第一个买家——Philippe Daverio。他认为,目前参与米兰设计周的中国设计师还不算多,因此,陈向京的这系列中国原创设计作品的出现,对于整个欧洲来说,简直是一个惊喜。

这位意大利艺术批评家在台上讲话时,对大漆家具毫不吝惜赞美之词,“这是一股来自东方最神秘的力量,但它是代表当下的、中国的,也是代表世界性的一个作品,当我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我感觉它棒极了,特别是它的颜色还有它的材料散发出来的魅力!”

《INTERNI设计时代》责任编辑Gilda Borjadi对这组作品所感到的惊喜程度绝不亚于Daverio。她认为这些作品最创新之处,是源于其中国很传统的材料和形式,把所有的传统元素融合在一个原创性家具里,这和展览主题所展现出来的思想非常匹配。

在1月份德国科隆展第一次看到大漆系列时,一位德国的设计师就被这种靓丽的红色和大漆材料所吸引,在现场他激动地向陈向京表达了喜爱之情,并试图邀请这位中国设计师加入自己的设计团队。这次来米兰,他再次看到大漆系列,仍然兴奋不已,“我觉得陈老师的设计是非常传统的,但又代表了未来的设计趋势,这就是为什么我这么喜欢的原因”。

同时参加米兰设计周的集美组创意总监林学明与陈向京可谓是设计路上的“老战友”。他对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表示,陈向京的作品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时尚化、现代化,是很好的尝试。林学明自己也带来了一组明式家具风格的柜子,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出来,介绍给西方,介绍给世界。

来到米兰参展,林学明坦言这对每一个设计师来说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动力。相比以往,他发现如今来到米兰亮相的中国设计师一年比一年多,效果也越来越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更加自觉了,“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林学明也对中国原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国原创要避免完全沉迷在传统之中,我认为传统是需要发展的,每一个当下的创造都会成为未来的传统、未来的经典,传统的意义在于它是每一个成功的当下来链接的,我们的眼光应该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北京集美组董事长梁建国和林学明等多个设计师,这次是以中国首个设计类公益基金会——创基金、设计推动组织-创新设计联盟的理事身份来到米兰的。他对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表示,他所认为的原创是要有本土的元素,又要有符合当下需求的,而这两点陈向京就做到了。

梁建国感慨,米兰之行更有利于发现自身的不足,“原创不能说一下就可以做得很好,大多数人对原创的理解是不够的。不是说设计者想原创就原创,还必须让使用者也要接受原创,这是双向的,其实它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不单单是设计师的问题”。

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点

让创造出来的产品,不仅适合酒店,也适合民居,不仅满足设计需求,还满足实用需求,这是[京逸]品牌的一个目标方向。

“作为一个设计师,他应该是大众生活和新的生活方式的桥梁,能够找出一种平衡和联系。不单是为现代生活解决问题,更应该引导大众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发展。这就是我们设计师的责任。”陈向京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专访时说道。

在中央工艺美院时,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带陈向京这批学生下乡。陈向京发现,吴冠中老师看着日落,被眼前的美景感动,唯恐来不及画下,在写生的手竟颤抖起来。陈向京突然明白,艺术创作要自己感动,“一个艺术家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他怎么能感动别人呢。这一点吴老师对我的启发就是,做什么东西真的要投入,就是被物体本身感动”。这种影响一直在陈向京后来的创作中得到体现。

色彩鲜红的“大漆”系列,既富于传统精神又不失现代感。陈向京喜欢这种简单明了的红,每次看到,他就感觉像自己回到加拿大与家人共度圣诞时闪烁的灯光,也像中国新年放爆竹时四溅的红色爆竹外衣,这颜色代表思念也代表团圆。

为了打造这组产品,陈向京的设计团队,拜访了阳江,福建,重庆,贵州等多位大漆工艺的民间师傅,研究该材料的物理特性和工艺特点,并且集结经验丰富的漆艺大师进行反复设计和实验。

同时,陈向京还使用了拥有七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髹漆工艺,一把椅子光上漆就花了好几个月,“大漆不仅仅是一种材料介质,更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匠人无数次的髹饰和和推光,融入了人的修养,造诣,哀乐,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触感。”

与其说陈向京喜欢“大漆”,不如说他喜欢看到传统元素在现代中的新生。他希望把中国传统的东西和现代的东西结合起来。家具放在国内环境可以适应,放在国外一样可以适应环境,这也可以说是中西融合。

陈向京认为,国内提倡工匠精神,对于传统工艺者而言,是在当代生活中保存下去的契机。他也想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手工艺品重新回归大众的生活中。他选择了两条路,一条是高端家具消费,使用天然的大漆,而另一条路是根据消费者需求,大批量生产同形状同色彩的部分产品。

在传统与现代之中,作为设计师的陈向京似乎更倾向于后者。“我认为我受传统影响很深,但没有深到我会去模仿传统,我只是在吸收内在的、精神的、气质的东西。我认为,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首先关注的是当下的生活方式是怎样、预计未来的生活方式会是怎样,设计师是在创造一种生活方式。”

他始终相信,一件优秀作品的诞生,一定是一个不断反复的修正与适应现代生产工艺技术的过程。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结合与创新是永远值得去探索与追寻的问题。

从“跨界”到“无界”

从京·设计横空出世,到产品亮相2016德国科隆国际家具展,再到这次的米兰设计周,前后还不够一年时间。业内同仁与媒体记者才幡然醒悟“陈向京跨界了!”

这场从室内设计到产品设计的“跨界”,看似突然,陈向京却认为是早有铺垫,顺理成章的。

陈向京的跨界意识,最早或来源于就读中央工艺美院时期。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张仃提倡的正是“大美术”观,即以绘画、雕塑、工艺设计和建筑艺术等为基础,以美术文化为内涵,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延伸美术等的综合性美术观。

“生活里,我们接触的所有东西都是属于大美术的范围,如果用现代的说法,我认为它就是跨界来的。画画也好,设计也好,不会给你设定明显界限,这就是大美术。”陈向京说道。

在米兰的演讲中,陈向京把早期的跨界称为“被动”阶段。原来,由于国内设计行业发展的不健全不完善,集美组不得不成为“全能手”,大到建筑景观,小到雕塑绘画地板碎拼,都要自己创作独立完成。早在负责东莞银城酒店时,为了使酒店整体的设计一致,陈向京作为集美组的总设计师,就自己设计室内的一些家具与其他摆设物。而在广州长隆酒店的项目中,集美组的设计更是从建筑、室内到艺术品。

在设计的过程中,陈向京发现,跨界不仅从宏观的角度有效地节约成本,同时完成的效果也令业主感到满意,“创作和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感受到了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所带来的多元性对设计积极的影响”。

年近花甲,陈向京等集美组的几个元老级人物感觉是时候放手给年轻人了。2015年陈向京主动卸下集美组总设计师的担子。当众人都以为他要安心过退休生活时,他却给出了反转剧情——成立[京·设计],专心设计家具、首饰、陶瓷,乃至丝巾等物品。这次他“主动跨界”了。

谈到京·设计的未来,陈向京说:“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设计之上,力求成为一个立于中国当代境遇之下,立于中国文化之下,立于时代背景之下,具有创新姿态的设计团体。”

对一个好的设计师而言,设计没有界限。陈向京对此有很强的自我认知,跨界于他而言,意味着在创作的过程中,时刻为自己保留一个更为自由以及更为开放的创造空间,同时尊重创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多种可能性。

陈向京也慢慢发现,那些所谓的被动或主动的跨界行为最终指向的还是“无界”。

他认为,好的设计是不受到类别、时间、空间所局限的,“同理,一个可以设计出好作品的设计师也不应为自己设限,要时刻对世界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旺盛的好奇心以及饱满的创作热情,如此,才能与同业以及用户之间碰撞出更多创意的火花,得到更多启迪,能让设计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纳须弥”的芥子

其实佛经里“须弥藏芥子”还有后半句——“芥子纳须弥”,陈向京就是这个芥子,一个人身上藏纳了设计的大千世界。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的陈向京自幼喜欢画画,跟着文化馆的美术系毕业的老师学习,中学开始给学校出墙报,画各种宣传海报。高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个工艺美术厂,开始接触工业美术。

因为名字里有个“京”字,陈向京从小有了“去北京”的愿望。1977年,因文革中断的高考恢复,他考取了北京中央工艺美院陶瓷专业。吴冠中、张仃、郑可、朱大年等中国著名的艺术家们都给陈向京这一批学生授过课,让这些后辈们受益匪浅。

从工艺美院毕业后,陈向京被分配到广州美术学院,与林学明等一起负责组建室内设计专业,在当时国内高校是首例。随后,陈向京等人成立了后来叱咤业内的广州集美设计公司。集美公司是当时国内首家艺术院校的校办企业,备受关注。而作为设计教育改革先锋的广州美院因此成为众多设计学生向往的高地。

将陈向京推向设计高峰的则是集美组。1992年,在尹定邦等老师的支持下,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陈向京、林学明等人重组了广州集美组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自成立起,集美组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惊喜的答卷。其中,集美组于1995年负责设计施工的东莞银城酒店获得了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全国第四届室内设计大展金奖。集美组也由此逐步成为业内的“风向标”。陈向京也因在集美组的突出表现,一度被视为广东设计界的“旗手”,所向之处,必起浪潮。

设计过大体积的建筑,设计过深广的室内,如今陈向京要往“小而美”走了,“这几年,我发现慢慢地人也老了,年轻的时候做大的,老了就想做小的东西。我希望能够做得精一点,就往小的做,希望在设计上能从头到尾。”

但是,这个设计大咖的梦想并没有因此而缩小。

“做东方精神的物化者”,这是陈向京成立工作室后给出的定位,延续了他惯有的情怀。外界也将京·设计视为陈向京立足于中国市场之下对于设计的乌托邦理想。

 

x